Posted in Uncategorized

最早的FUE是誰開始的? Dr. Ray Woods or not?

スクリーンショット 2013-02-05 下午7.49.46

哈,這真是難題。不過要說是誰讓FUE在植髮界裡露出一線曙光,說是Dr.Ray Woods應該沒有人會反對。

另外很多西方文獻會把日本醫師稲葉益己發明的鑽子當成是最早的FUE,事實不然。

最早的FUE,在日本醫師奥田庄二發明植髮手術的方法時就已經存在了。在奧田醫師的的論文裡清楚地記載使用1.0到5.0mm的鑽子(punch)來取毛囊,據奧田醫師論文描述這些鑽子跟之前一位德國皮膚科醫師Kromayer發明的很像。也跟後來的美國植髮始祖Orentreich的大同小異。

奧田醫師在他的論文中也提到其中以2.0到4.5mm的鑽子(奧田醫師把它稱作“圓鋸”)的取毛囊的效果最好。

因為太小的鑽子一旦控制不當,很容易切斷毛囊,就像現在我們在做FUE遇到的困境一樣,而且當時的外科放大鏡沒現在這麼精良,更別提手術專用顯微鏡,因此難度更高。

奧田醫師在論文裡就已經提到取出的毛囊越小,手術後頭髮看起來越自然,。美國的植髮醫師們在知悉這一段時紛紛表示要是早期能夠交流,也不會讓植髮走了一大段冤枉路,因為早期的植髮都是一大束一大束地種,十分不美,一直到顯微毛囊( micrograft),毛囊單位(follicular unit)出現才逐漸讓植髮達到自然完美的境界。

不過真正讓現在所有植髮醫師驚艷的應該是澳洲雪梨的Dr. Ray Woods.

Dr. Woods自己在文章說他在17歲時就已經對植髮已經有相當的憧憬,他一直覺得植髮手術應該是顯微手術,可是即便是當時最好的植髮結果卻是讓他身邊的朋友或親人看起來像是在忍受而不是享受結果,在1989年他便決定投入植髮手術的研究。

他一開始便將顯微手術當成植髮手術的標準,他認為毛囊那麼小,如果一株一株取,不但傷口不明顯,而且移植後效果自然。

當時很多醫師認為他的標準太高,不看好他的作法。可是他一一克服困難,終於讓他找到可行之道,也就是今天的FUE(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 毛囊摘取術)。

Dr. Woods,的手術也不是那麼順利就達到完美的境界。甚至有些澳洲的植髮醫師見過他早期的病人在後腦勺取毛囊的地方留下明顯的疤痕。不過就跟所有手術一樣,都需要時間及經驗來讓結果越趨完美。

在1995年Dr. Woods 的方法在澳洲的媒體上逐漸曝光,當時在美國也才剛剛開始FUT毛囊單位植髮,可是Dr. Woods 卻已經進步到不用切下整條頭皮來拿毛囊,而且甚至可以連續好幾天連續幫同一個病人植髮,讓病人一口氣能達到想要的髮量。

到1999年的時候Dr. Woods甚至將他的方法使用在身上多餘的毛髮,將體毛取下後移植到頭部。

移植到頭皮上的體毛在經過兩三年後,會變得像頭髮一樣會長長。Dr. Woods在自己的文章中覺得他的這項發現對皮膚科醫學以及植髮醫學是一大突破。

不過如果再回過頭看奧田醫師在1939發表的植髮論文,就可以發現當時已經記載了頭髮移植到眉毛之後,經過幾年之後會逐漸變得跟眉毛一樣的長度,不再需要修剪。可見奧田醫師的發現要比 Dr. Woods以及另一位發現移植部位會影響植髮結果的韓國醫師Dr. Tommy Huang 足足早了快50到60年。

所以光是只有發明或發現都還不夠,如沒有適當的marketing ,不管是學術上的發表演講或論文,或是商業上的推廣宣傳,讓大家知道你的存在,甚至教育同業或是社會大眾,即便再好的idea也沒法子發光發熱。

Author:

dermatologic surgeon 長庚醫院皮膚外科醫師 hair transplant surgeon 現長庚植髮醫學中心主任 專長:植髮,狐臭手術,雷射,皮膚腫瘤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