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AGA, hair transplant

對皮膚科醫師說的話:為什麼我們該做植髮

先說明一點,個人並沒有先入為主的看法認為只有皮膚科醫師才能做植髮,只是覺得如果皮膚科醫師可以對植髮手術更投入會更好。教我最多植髮心得的ヨコ美的今川賢一郎先生可是婦產科醫師出身的呢。

皮膚科醫師的看診的範圍很大,上至頭頂,下至腳底,全身上下皮膚的毛病都得看。

為什麼今天單單挑植髮這個項目來說呢。

Continue reading 對皮膚科醫師說的話:為什麼我們該做植髮

Posted in 認識植髮

病人在植髮之前該知道哪些事情之11 手術後要怎麼做別人才看不出來我植髮 partI 手術後傷口要怎麼掩飾

#植髮不被發現 #手術傷口 #FUE # 帽子 #假髮 #連帽夾克 #髮粉 #巧克力粉 #提拉米蘇

手術後可以戴帽子,假髮,髮片穿連帽夾克盡量遮住手術的部位,不然就是去買一些纖維髮粉灑在頭皮上。如果有頭髮,盡量把頭髮留長是最好的掩飾工具。

Continue reading “病人在植髮之前該知道哪些事情之11 手術後要怎麼做別人才看不出來我植髮 partI 手術後傷口要怎麼掩飾”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為什麼植髮要用機器人ARTAS?

JetFighter-Games-HD-Wallpaper

玩Game時你如果夠本會選哪一種武器達到目的?刀,槍,機關槍,戰車,還是配備電腦輔助射擊的戰鬥機?

或者換個方式來說好了,如果要做長途旅行,你會選徒步,腳踏車,摩托車,還是開車?當然每個人有自己的偏好,及目的,選擇的方式因人而異。不過一般而言,都會選擇比較舒適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地,尤其如果路不熟相信很多人都會選配有導航系統的汽車。

不只是玩電動或開車旅行。外科手術在十幾年前也已經開始進入電腦化機器人時代,Intuitive Surgical 的達文西手臂讓醫師在前列腺及腹部手術不但可以達到微創的目的又可以讓醫師有更理想及穩定的手術作業環境。

Hansen公司出品的SENSEI則是醫療導管機器人。透過3D影像及機器手臂的幫助醫師可以更精準地將導管送到心臟治療心律不整的問題。

另外,骨科醫師在十幾年前也已經使用電腦導航系統來幫助醫師在關節置換手術前可以先知道該處理的範圍及深度並挑出適合病人的人工關節,手術中輔助醫師控制精確度,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也因為電腦的精準控制減少對骨頭及骨髓的破壞,也降低術中出血及術後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

在2000年之前,大多數的機器人都是在骨科,一般外科腹腔,骨盆腔,或是胸腔心臟治療等範疇內發展。皮膚因為肉眼看得到,一般不太會想到用機器人在皮膚上動刀。

一直到2003年休士頓的神經外科醫師Dr. Philip Gildenburg 聽到植髮手術繁瑣重複的步驟,聯想到可以使用他自己最擅長的定位手術以及機器手臂來幫助醫師植髮,這才開啓了機器人在皮膚外科手術的第一扇窗。

機器人到底有哪些好處,讓植髮醫師感到驚艷?(截至2013年3月底為止,美國20台,英國1台,日本2台,韓國3台,馬來西亞1台,總共27台)

第一,用兩階段鑽洞取毛囊,不傷毫髮
一般用手動或電動FUE鑽孔器取毛囊時,醫師們多習慣直接用旋轉的方式直接地鑽取毛囊。
機器人藉由機器手臂之便,同時裝有兩種探頭,內尖針,外鈍鑚。先用內徑1.1mm的尖針刺入表皮內,再用旋轉的鈍鑽將深層的毛囊跟周圍結締組織剝離開。

說來輕鬆,但是要不傷及毛囊,確保毛囊完整性卻是還要靠電腦軟體控制機器手臂才有辦法辦得到。在過程當中,尖針的穿刺深度,角度,鈍鑽的轉速,深度這四個參數關係著取毛囊的成敗。

電腦藉由四台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的鏡頭攝影可以確實掌握毛囊的方向,角度,分佈,以及密度這些三度空間的詳細訊息,另外,在每次取毛囊的同時,電腦還會根據瞬間影像,來判斷進入表皮的深度是否適當,即時更正下一次取毛囊的四個重要參數,醫師如果不滿意結果,還可以根據判斷來做適度的修正。

第二,疤痕在1mm以下,水過無痕
可以有這樣的結果都是因為有了Restoration Robotics 替ARTAS想了一個天才主意,叫做tensioner(頭皮緊繃器)。

tensioner(頭皮緊繃器)有幾個作用:

一是緊繃器上有fiducial mark (座標記號),讓電腦在判斷方位跟方向上有個基準點可循。

二是緊繃頭皮,讓頭皮可以均勻地拉緊成一平整的表面,方便後續的手術進行。就像在皮膚上動刀一樣,要把皮膚拉緊,畫出來的刀口才會漂亮。

三是將皮膚拉平,方便電腦判讀。一般的皮膚多少有些弧度,這樣要讓電腦判斷毛囊的角度方向都有相當的困難。而緊繃器正好可以將皮膚拉成筆直的平面,減少誤判。

最後一個也最重要,先將皮膚表面積擴大,再用比較大的鑽頭取得毛囊,之後皮膚恢復原來張力,傷口也會跟著縮小,不至於留下明顯疤痕。

取毛囊尖針的內徑雖然只有1.14mm , 外圍的鈍鑽外徑卻有1.75mm,所以有些醫師(像是我在其他文章提到的Dr. Umar )就因此認為ARTAS會造成比較明顯的疤痕。
但是託了上述的天才發明,頭皮緊繃器,可以將頭皮往外拉開近兩倍的距離,因此機器人可以用比較大的鑽頭取得更完整的毛囊及周圍組織,卻不會加大傷口,還是可以讓傷口美麗無痕。

第三,取毛囊的密度用電腦亂數排列,毫無破綻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不是機器人做的,會比較規則容易露餡嗎?錯了,如果程式設計妥當,反而不容易被看穿。如果是人為的操作,一方面要專心取毛囊,另一方面又要將取毛囊的密度做妥當的安排, 一心多用,有時會容易有失誤。

反而電腦程式控制好一定的距離,不要取太近的毛囊,再加上用亂數去分配取毛囊的密度,反而可以將疤痕隱藏得更好。

第四,穩定地取出每一株毛囊,堅持品質

如果是醫師心自動動手執行FUE手術取兩千株毛囊,或許前面300株醫師狀況好的時候可以取得容易些,越到後面重複步驟不斷進行,醫師越來越累的情況下,或許最後的速度或品質也會不盡理想。

機器人不只不會累,還能在清楚的影像底下進行手術,而不是靠頭戴式外科放大鏡來執行手術。君不見,植髮手術從一開始的用肉眼分頭髮,進化到用外科手術放大鏡,毛囊單位的立體顯微鏡分毛囊,一直到用電視銀幕放大顯像。這一切的進步都把手術推向更人性化的品質,不僅是讓醫護人員有更佳的工作環境,也讓病人能有更優的結果。

紐約的Dr. Bernstein 也說醫師使用機器人植髮,不需要再去適應放大鏡裡的影像及距離手感,可以直接在銀幕上清楚地觀察到每一株毛囊的採取過程,如果不對勁還能立刻做修正。

一旦找到了取毛囊的完美方程式,接下來機器人就能堅持一定的品質完成工作,即便是取了兩千株,第一株到最後2000株的品質都會是最理想的狀態。相信這也是植髮手術的終極目標。

當然不敢說,機器人一定贏過所有醫師的人工作業,美國有好幾位主攻FUE的植髮醫師不但親自動手做,還發明很多FUE的器械,像是Dr. James Harris , Dr. John Cole ,Dr. Sanusi Umar ,這幾位大師的品質速度相信都不輸機器人,可是一般醫師得勤練FUE好一陣子才能有這等工夫。

即便醫師不怕累,速度品質又勝一籌。可是醫師必須付出自己的體力,或者說是健康。外科手術放大鏡,不管是頭戴式,或是眼鏡式,如果再加上LED光源設備的重量對醫師的頸部脊椎是一大負擔,國內整形外科醫師用牙科的顯微鏡來作植髮,也是因為這台機器有特殊可以幫助醫師保持健康的坐姿,不用低頭斜頸就能夠輕鬆作業,也能常保醫師的頸部健康。

要是託機器人來作業,上述醫師的煩惱也一併解決,只要輕鬆地盯著電視銀幕觀察手術過程即可,而且很多診所還是用40幾吋的大電視銀幕掛在牆上讓醫師可以輕鬆看,不用再當低頭族。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費時費事的植髮手術- 談植髮的人體工學(ergonomics)

SURF CHAIR ERGONOMIC COMPUTER CHAIR WORK STATION

大家都應該有連續辦公或文書處理,打了將近五六個小時的電腦經驗吧?植髮的工作是每天都得如此工作,而且還不見得能維持如此舒服的姿勢工作。

植髮的費用頗高,其中有個原因就是因為植髪是很費時費事的手術。

費時,需要相當的時間才能到取得需要的毛囊數量。

費事,需要人力(也就是人的體力)才能夠拿到想要的理想的毛囊,憑藉的不只是精密的技術,器械,還有人的專注力。

想想低頭寫字連續三四個小時是什麼滋味?如果有過類似經驗,大概就能瞭解植髮醫師還有植髮技術人員的辛苦。

植髮分成好幾步驟,每個步驟都有辛苦的地方。

取毛囊 可以依醫師取毛囊的方法來區分

如果是FUT皮瓣術,

醫師取下一整條頭皮後,將頭皮交給技術人員切割。技術人員不管是使用肉眼,外科放大鏡,顯微鏡,甚至是用放大鏡頭轉接到電視銀幕來分割毛囊,基本上都省不掉要專注視力在毛囊身上,才不至於切斷毛囊。當然能使用放大的光學儀器設備來輔助可以省掉低頭彎頸的動作,可是有些人就是無法克服戴這些放大鏡一開始帶來的暈眩的感覺而不得低頭來工作。

即便是用顯微鏡來避免彎頸的動作,還是得保持頸部腰部挺直的姿勢,五分鐘沒有問題,可是如果要連續好幾個小時,可能就免不了腰酸背痛。

以上只是維持姿勢而已,接下來分毛囊還有好多的重複性動作要執行。第一,手肘的彎曲角度還是以90度最方便手腕及手指的活動,可是如果坐得直挺挺的其實手肘的角度多在105度以上。因此在歐美還有人設計出傾斜30度的工作台接在顯微鏡下方,讓手肘可以自然🐘向內微彎成90度,讓分髮的技術員可以更輕鬆地工作。

另外長時間手指要不停地進行切割動作,刀柄如果只是像一般外科開刀的握把握久了手指也會受不了,因此還有專門設計讓技術人員分毛囊時可以輕鬆轉動刀鋒的刀柄,可以長時間工作而不會感到酸痛。

如果是FUE取毛囊

不管是仰頭或是俯視FUE取毛囊的姿勢,對醫師而言,長時間下來,頸部以及手臂,手腕都是負擔。

醫師要用FUE取毛囊,第一個課題就是要習慣戴高倍的外科手術放大鏡,最少要4.5到6倍才能看清楚毛囊的方向順利取得毛囊。高倍數固然看得清楚,可是相對一點震動也會放大到4.5到6倍,病人一點小移動,對醫師而言就是大地震。

跟一般顯微手術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植髮病人多是局部麻醉,是清醒的,隨時可能會有動作,因此理想的情況下最好要有個人幫忙用手固定病人頭部才比較方便醫師作業。

如果是加上照明設備的放大鏡,不僅重量增加,對醫師的頸部而言也是一大負擔。當然如果是手術顯微鏡可能就能讓醫師輕鬆許多。不過一台最簡單的牙科手術顯微鏡也得要價將近100萬,跟一付10萬元左右的放大鏡還是有相當的價差。

除了價格之外,顯微鏡還相當佔空間,恐怕無法讓醫師跟太多技術人員同時間做取毛囊跟植髮的動作。

扎洞
看起來不過就是在頭皮刺個小洞,但其實也大有玄機,因為醫師還得不時地注意周圍頭髮的方向跟頭皮的角度,如果沒有將頭髮剃光,還得注意不要傷害到現有的毛囊,因此需要醫師全神貫注,考驗醫師的眼力及專注力。

即便是韓式植髮,使用植髮筆省掉扎洞及置入毛囊的兩個動作,技術員還是得將分好的毛囊放入小針頭內,一樣考驗技術員的眼力及手指的巧妙,有時為了要順利將毛囊完美推入針頭中,還得不斷地用指甲使力而造成指甲斷裂。

植入毛囊

如果是韓式植髮使用植髮筆,那就完全看醫師一個人表演。一樣得低頭彎頸好幾個小時。如果是美式植髮,先扎好洞再植入毛囊,就是可以同時好幾個人幫忙植入毛囊,雖然幾個人幫忙看起來好像會快一些,不過一邊要找扎好的洞,一邊還要跟身邊的夥伴配合,一個病人的頭就那麼大,再怎麼擠也擠不了多少人。有時想幫忙還得用有點扭曲的姿勢才能勉強幫上忙。當然奇怪的姿勢撐久了還是得輪替休息。

當然,各位一定覺得我們是吃這行飯的一定得付出,才會有收獲。的確也是。不過隨著時代進步,對工作的安全及保護也會越來越講究,說不定將來還會有更先進的輔助器材讓醫師及植髮技術員能更舒服地工作。不過聽聞植髮機器人公司已經開始進入開發扎洞的階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醫師只需要操縱機器人就能從容完成整個植髮手術也說不定,接下來醫師們要擔心的大概就剩荷包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