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植髮機器人?
這幾年拜人工智慧突飛猛進,植髮機器人也是日新月異。
就先不提剛剛在今年7月發表的植髮機器人的最新的功能:植髮,真的可以種頭髮了。
有興趣的話自己可以看一下連結
光是今年跟去年的植髮機器人就已經大不同了。
總的而言,就是速度變快,機器人變得更聰明,醫師覺得更好用,病人覺得更舒適,,也讓植髮結果更臻理想。
速度變快其實有分兩種層次,一個是機器人實際執行手術的速度變快,另一方面則是讓整個團隊的流程更順暢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紐約的Dr. Bernstein 就針對這兩年機器人的進步提出他的看法。
他認為機器人在四個大面向上做了很大的調整讓機器人可以更快速地服務醫師及病患。
分別是加快機器人手術的速度,增加機器人的精準度,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以及提升人工智慧效能。
他認為這四個發展其實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
如果人工智慧更聰明,不需要醫師一直調整參數或是調整病人姿勢手術可以一氣呵成,機器人可以很精準地取到好的毛囊提升良率,這些其實也間接地增加了速度。
我們接下就來看Dr. Bernstein 怎麼說
第一,把手術變快
植髮手術動輒就是好幾千株,只要一個動作少個一秒鐘,就可以省下不少時間,所以“「快」很重要
對機器人而言,如果只是重複做一樣的動作,軟硬體升級之後要加速做得又快又好,肯定不難辦到。
當然不只是升級配備的問題,工程師也是要在實際手術流程中努力思考如何地讓幫機器人的作業更精實,可以節省時間。
最直接有效節省的方式就是縮短移動的距離。
沒錯,距離就是時間。距離拉長不僅花費不必要的移動時間,還會因為移動距離過長,容易產生突發狀況延長時間。
就像很多房屋廣告說到市中心開車只要20分鐘,乍聽好像跟住在城裡差不多,但是如果哪天高速公路有車禍出狀況,很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小時都到不了的慘劇,如果你就住在辦公室旁邊,走路10分鐘都可以到,完全不受路況影響。
所以要讓機械手臂保持在近距離手術很重要。
機器人的手術工作距離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垂直移動距離,也就是高度,另一個則是水平移動距離,也就是每次扎洞的間隔距離。
新的設計是把機器人的作業剛度維持在頭皮上方約2mm的近距離。之前機器人每做一些動作就會先跳開,拉遠距離重新設定再接近頭皮開始手術。讓機器人一直保持跟頭皮做近距離接觸,就可以省下這些一來一往的時間。
另一方面是減少水平移動的距離,讓機器人不要跑太遠,很快就可以做下一次的動作。
也就是讓機器人在做連續擊發時的時間間隔縮短。
假設機器人每一次擊發鑽洞橫向移動可以少花0.5秒鐘,那3000發就可以減少1500秒鐘,也就是省下25分鐘。
上面提到的加快速度的方法是在機器人的作業速度上下功夫。
其實機器人還可以莄快,畢竟機械手臂還是聽命於人。
但是也不能無限上綱,一昧追求速度。
在一般的頭皮上或許還好,醫師幾乎不需要調整機器人的參數, 一口氣靠機器人完成手術,這是最理想的狀況,但畢竟每個人頭皮狀況不一樣,再仔細說,即便是同一顆頭的頭皮也很可能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狀況發生。
萬一手術過程不理想,卻來不及讓醫師調整就一路錯做到底,那可真的要悲劇了。
所以在全力衝刺速度之外,還要保留一些緩衝時間,讓醫師遇到狀況有機會做調整,像是有疤痕的頭皮,或是頭皮狀況比較複雜的病人。
所以啦,速度到了一個極限之後會有個瓶頸在,但那就真的玩完了嗎?
不是的,還是有其他方法。
畢竟手術快一點結束,手術時間可以短一點,不但病人舒服,醫師跟植髮團隊人員也可以輕鬆一些。
沒錯,這裏出現關鍵字了,「短」!
畢竟重點是要手術可以在短時間完成。
速度快可以縮短時間,但是刪掉不必要的手續,或是在同一時間進行不相干擾的步驟也一樣可以縮短時間。
就是要『精簡』手術步驟就對了!
這點可能機器人要比較強一些,只要工程師改寫程式或是更換硬體,機器人就會乖乖做,人就要好好教育,改變觀念才有辦法XD
那麼,機器人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精進呢?
在這點上,工程師也做了一些努力來節約時間。
- 機器人自己會移到病人頭上
以前醫師要牽著機器人手臂到病人頭皮上方讓機器人開始定位手術,新的機器人會自己認位置直接找到病人的頭,這的確是省事多了。
2. 把紅光改成白光,讓鑽洞跟拔出毛囊可以同時進行
早期為了不要讓頭皮上流出來的血干擾機器人的判斷,所以採用紅色的燈光照射讓機器人方便作業。現在軟硬體都改善了,可以用比較舒服的白光照亮手術部位,
使用白光不只是為了讓醫療團隊眼睛舒服而已,還可以在機器人鑽洞的時候讓醫療人員同時取出毛囊,不然在以前的刺眼紅光照射之下,醫療人員實在很難同時取出毛囊。
讓這兩個重要揍可以同時進行,自然又節省下一大部分時間。
3. 只要照1張相片就可以指揮機器人要在禿頭的哪個部位扎洞
新的植髮設計軟體只要照一張病人禿頭的正上方照,電腦就可以根據醫師指示在禿頭部位扎洞植髮,這在以前可是要照5張相片才能辦到。
第二,把機器人變得更精準,更客製化
隨著機器人軟硬體升級,還有光學系統的提升,機器人對於毛囊的方向,角度的分析莄加犀利。醫師可以更放心選擇更小的尖鑽頭來鑽取毛囊,新的機器人配備除了原有的1.0mm 尖鑽之外還有更小的0.9mm , 甚至0.8mm。
有些醫師或許會認為鑽頭太小容易切斷毛囊,但是在機器人精準的分析之下,小鑽頭既可以讓傷口跟疤痕變小卻又不會切斷毛囊,這也是機器人的利多。
頭皮表面看起來只是一張皮,但手術起來卻是大不同,有硬有軟,機器人目前也針對比較硬的或是有疤痕的頭皮有了新的設計,由原先的雙叉尖鑽又衍生出新的四叉尖鑽,針對堅硬的頭皮可以有更多的施力點讓手術進行更順利。
第三,機器人莄容易上手,更好用
這就像用手機一樣,如果還要看使用說明書就太遜了,雖然手機不能跟機器人比。
以前機械手臂如果卡住,要照使用說明書六個步驟才能移開機械手臂。
現在?有了一鍵式的按鈕設計,只要按一個按鈕就能移開。
病人的頭就那麼小一顆,舊的機械手臂因為體積比較大,要在病人頭上小小的空間手術,醫師得不時地變換病人頭的方位,不然就要調整機械手臂的位置,才能讓手術順利進行,這些動作都是要花時間,調了半天還不見得會到位。
為了節省時間,工程師把新的機械手臂縮小,一方面可以減少工作死角,另一方面也不用讓醫師花精神調整,讓手術再也不容易卡卡,可以一氣呵成。
第四,機器人變得更聰明
變聰明?是的,跟智慧型手機記住你的使用習慣一樣,新的人工智慧系統能主動出擊,幫助醫師省卻一堆處理瑣事的時間。
新的人工智慧系統配備有自動復原功能,可以在機械手臂意外卡住或是被撞偏離正軌時,迅速恢復原狀繼續手術,不需要再像以往還要一步一步慢慢調整才能恢復正常作業。
新的人工智慧甚至會主動警告醫師扎洞取毛囊的時候出現太多的空洞(代表毛囊取的不好),提醒醫師是否要重先調整機器人的參數,好讓手術繼續順利進行。
甚至遇到頭髮太少的地方,人工智慧也會主動避開,免得手術後取毛囊的地方禿了一塊。在以前,醫師還要把頭髮太少的地方在電腦銀幕上先標記出來,現在機器人自己就知道該怎麼處理,省事多了。
更快的速度,更精準及客製化的設計,更優質的使用者體驗,更強大的人工智慧功能在在都讓原本耗時繁瑣的植髮手術變得更快,也更平易近人。
看看機器人變得越來越聰明,想說改天手術室可能擺一顆「西瓜」*,機器人也一樣可以做得嚇嚇叫😊
*西瓜:球類比賽中,教練其實是需要足智多謀,能出很多鬼點子的人。如果教練坐在那裡跟擺一顆西瓜在教練席上沒兩樣,代表這教練不夠稱職。真心希望植髮醫師不會有被西瓜取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