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提過了,要種多少頭髮,其實關係到需要植髮的面積以及以及植髮的密度。
面積乘以密度就等於植髮的總量。
面積的計算相對簡單,就看自己覺得那一塊頭髮少,請醫師幫忙評估掉髮的範圍,自己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計算面積也行。
密度的話,套句一位植髮老前輩的話,一平方公分如果沒有植入30株毛囊,大約是60根頭髮的密度,大多數的病人不會開心。
會這樣說其實是髮量增加的幅度問題,畢竟頭髮增加是比較級,手術完如果進步幅度不大,別說是病人不開心,醫師也是灰頭土臉。
如果是光禿禿的頭皮上即便一平方公分種進去30株毛囊,少一點的話相當於50~60 根頭髮其實是不太足夠的,充其量留長一點,勉強可以蓋住頭皮,如果硬要梳起來看,即便看起來不是條碼頭,多少還是有些空隙存在。
要是原先就有頭髮只是比較稀疏,也要補進去30株/cm2嗎?是的,因為多或少的感覺是比較級,不是絕對值,如果補強後的密度沒有明顯增加,真的會讓人不開心。
一般東方人的正常頭皮上大約是100到140根頭髮左右,平均是120根頭髮,如果大光頭要補到這樣的密度,一次一平方公分大約需要種到60甚至70株,這對東方人而言有些困難。
第一,東方人的頭髮粗,取得的毛囊也塊頭大些,不像西方人頭髮細,毛囊塊頭小,要種到這樣的高密度植髮相對容易。
第二,種到這樣密,難度高,也花時間。想想看,到手術最後階段已經塞滿毛囊的頭皮上還想再多塞一些進去,是不是會把原來的毛囊又擠出來。甚至會發生種一株,跳兩株出來的窘境,到最後就是花更多的時間,可是卻事倍功半。
第三,如果在血液循環不好的頭皮上種太密,像是老菸槍或是糖尿病的病患,不只會損失一部分的毛囊,還可能造成植髮區中央的頭皮壞死,得不償失。
因此對密度要求高的病人,一次30株/cm2如果覺得有進步可是還不夠的話,到時就得考慮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手術來補到自己希望的密度。
其實會影響到植髮後的滿意度其實不光只是密度的因素,年齡,頭髮的捲曲與否,頭髮的粗細,頭髪跟頭皮的色差都有關係。不過個人認為會影響到對密度觀感的最大因素其實是年齡。
所以比較年長,掉髮比較嚴重的病患,可能不一定需要植入30株/cm2這麼密的頭髮,因為這個年齡形象的關係,這個族群通常主觀上只要多一些頭髮足以蓋住光溜溜的頭皮,可以修飾一下前額的臉型,就已經很開心了。
不過雖著整個醫學及公共衛生的進步,壽命延長,健康狀況改善,或許將來即便是高齡也希望有茂密的頭髮的族群也會跟著越來越多。
年輕一點的族群,別說是男生,女生也一樣,自然希望頭髮越密越好,畢竟一般的印象裡,頭髮多寡就代表了年輕與否,對於這些人而言,自然越多越好,相對的一回手術增加密度30株/cm2雖然會覺得有進步,如果是原本密度太低,或是頭髮太細,可能還需要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手術補強才會開心 😀
One thought on “要種多少頭髮看起來才會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