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禿頭要是不會照相,可能醫師的說服力會大打折扣。就像之前提的,病人自己看不到頭頂,醫師記不住病人的樣子,沒圖沒真相,要怎麼讓病人心服口服,還真是一門學問。
如果病人像Bruce Willis 的大光頭就不用說了,拿起相機咖嚓一聲就對了,橫豎是個大光頭怎麼照都一樣,不過也不用太高興,這種人應該不會想來治療禿頭。像之前文章反敗為勝的intermediate hair 中的平頭照片,也不難,只要光線角度抓得別太理譜,前後比較的照片基本條件就不會差太多,這樣頭髮多還是少就容易比較出來。
地中海型禿倒也還好,只要順著髮旋把頭髮梳開,就能表現出頭髮之間的空隙。只是要記得每一次梳的方向一致,才不會亂了譜。
要照好前額禿稍微困難些,如果不是植髮,要大幅改善前額禿並不是那麼容易,為了服藥治療紀錄的相片要能表現出前額禿的形狀,角度,還有跟五官之間的關係。
基本上前額禿要觀察的有幾個重點:
第一,整體前額髮線的高低位置。
第二,兩側額頭的三角形退化的程度。
第三,前額髮線的密度。
第一,整體前額髮線的高低位置。這一點照相可能不如實際測量。直接從眉心正中央往上量到前額髮線正中央最低的位置。
第二,兩側額頭的三角形尖端究竟退到什麼程度?要呈現兩側三角形的位置肯定要把前面的頭髮往後壓,才看得出M型禿究竟禿到什麼程度。而且照相時還要帶到一部分五官,要不然很難看出到底是髮線後退到哪裏。把頭髮壓下來還有個好處,如果有幾個月新長的短頭髮長在前額肯定看得出。
第三,前額髮線的密度。光靠手把頭髮向後壓平,只能呈現出M型禿的形狀,要看得出頭髮的密度就得需要梳子幫忙,只有用梳子把頭髮後梳,露出頭髮的空隙才有辦法看得出來究竟密度是否有改善。
接下來最難的大家應該也料到了,如果前額沒禿,也沒有地中海禿,僅僅是頭頂密度變少要表現出來其實是最難的。
密度少很多當然空了一大片,誰都看得出來,如果只少一點點,那就是對照相的醫師一大考驗,要怎麼樣呈現出頭髮稀少的感覺,有時要中分,有時要把蓋住稀疏頭髮的後方的粗髮掀起來照,頭髮很蓬,亂翹的需要把頭髮打濕整理,總之就是要呈現出真相,而且前後照相的條件要力求一致,才有說服力。
用相片來紀錄病人的頭皮狀況跟病人溝通,當然也要知道病人的心情會影響治療。
頭髮稀疏的問題,如果不是少很多,其實進步幅度不大,通常遇到這樣的患者都會事先告知不要期待太高,只要不易惡化都是好事,要繼續堅持治療下去,因為不持續治療,下場可能會更糟。
反之頭髮少很多的人,相對就比較值得期待。
當頭髮增加數目不多,或是沒有大量明顯變粗的時候,即便再怎麼會照相,也真是不容易看出來,不過,即使不變,也是好現象,先讓頭髮不要變少,再來想辦法讓頭髮增加,雖然有些人三四個月就可以看出來治療前後差異,但也有人要治療到第二年之後才開始有明顯反應,所以不想變禿頭,還真是考驗人的信心跟意志力。
照相的時候,梳頭髮的方向(應該看過某些診所把旁邊長的長髮撥到禿頭的地方就說治療成功),頭髮的長短(有人會剪短或留長),顏色(有人會染髮),捲度(頭髮少的人多會想到燙捲一點可以多蓋住一些發亮的頭皮),甚至照相的角度,光線,背景都是會影響照相的結果,有些是醫師可以控制,有些則是操之在病人手上,要照好照片還真是不容易,不只是主觀條件,還有客觀條件都配合才有佳作。
努力不一定有佳作,但是不努力一定沒有佳作,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