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點,皮膚科教科書關於植髮的章節寫得很清楚。
最好是粗細混雜的稀疏部位植髮效果比較理想。
原因有幾個。
第一,有勝於無。
即便只是一些長(ㄓㄤˇ)不長(ㄔㄤˊ)兩三公分的退化過渡期的頭髮還留在頭皮上,對於植髮手術後修飾植入粗髮之間的空隙也大有幫助,增加頭髮濃密的fu~
第二,盡可能使用藥物留住現有的頭髮
如果接受手術前後病人願意開始使用口服finasteride或是外用minoxidil 保住這些頭髮,避免因休克性落髮(shock loss) 造成這些頭髮真的跟頭皮說再見,這些頭髮其實很有可能因為服藥因而變成真正的粗髮,可以讓植髮手術結果事半功倍。
個人的臨床經驗也顯示在完全光溜溜的不毛之地光靠藥物要長出頭髮比較難,但是如果頭髮只是處於萎縮過度階段的毛囊,要靠藥物力挽狂瀾還有機會。所以個人對於藥物治療雄性禿的觀察可以用下述兩句話做結論
無中生有:難
由細變粗:有機會,套句政治家常用的話“審慎的樂觀”
第三,如果已經禿光了要再收復失土,肯定要大費周章
已經光溜溜的頭皮上要靠植髮覆蓋住整個頭皮,除非是高密度植髮,一次一平方公分要植入40~50 株頭髮(相當於70~100根頭髮),要不然很容易看起來還是條碼頭。
如果範圍不大還比較可能一次達到上述目標,如果一次植髮範圍很大,數量又不夠,頭髮又細,一定要有心裡準備,需要多次手術才能達到所謂的”濃密“的境界。
不過關於植髮結果也會因年齡有不同的期待,通常越年輕,希望的密度越高。
反而是年長的植髮患者只要有多一些頭髮能覆蓋在頭皮上,頭上看起來不要空無一物,就會很開心。
也因此手術前溝通很重要,種的數量多不一定就開心,醫生跟病人對這樣的數量跟結果有一致而且貼近事實的期待才是植髮成功的關鍵。手術前天花亂墜一味鼓吹,術後不符合期待時又開始推託,徒增醫療領域的市儈氣,少了擔當不說,也讓原本成功率高的手術蒙灰,也非同行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