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步,ARTAS就能全面進化成「完整版」植髮機器人
植髪機器人ARTAS 今年四月在奧蘭多舉辦的植髮研習營裡再次展現了他們的新技術,扎洞,這也是為了植髮全自動化做暖身。
把繁複的植髮過程簡單地劃分,其實也不過就是「取毛囊,扎洞,植入毛囊」三部曲。
之前2011推出的ARTAS只能勉強說是「取毛囊」機器人,其實還不到「植髮」的境界,接下來為了能夠植入毛囊,讓整個手術全自動化,Restoration Robotics 公司勢必要先讓機器人能夠扎洞,才能繼續往下發展成真正的「植髮」。
要開始扎洞,自然得知道要在哪裏扎洞,要用什麼角度及方向扎洞,多大的面積要扎多少。
坦白說,這就牽涉到植髮的設計問題,因此Restoration Robotics 公司順勢推出植髮設計軟體Hair Studio™配合兼具平板電腦觸控功能的VAIO筆記型電腦提供醫師手術前做毛囊重建的設計工作,並利用設計的結果來指揮機器人做「扎洞」的動作。
為了讓1根,2根,及3~4根頭髮的毛囊各有所居,機器人是使用三種大小不同針頭替這些高矮胖瘦的毛囊做新家。之前我們也說過了,洞扎太大,毛囊容易埋進去,變成從凹洞裡長出來的頭髮,不雅觀,洞扎太小,毛囊塞不進去,硬塞容易跳出來乾死,要嘟嘟好,毛囊住得舒服才會長得好。
會用圓筒狀的針頭扎洞主要是考慮到將來要把毛囊種進去的設計,圓筒狀的構造中間是空心,正好可以把毛囊擺進去,這樣一來針頭就可以當成將來植髮的工具,搞不好將來機器人可以像韓式植髮筆一樣,邊扎洞就能邊把毛囊擺進去。
機器人扎洞目前的速度約在1小時1500~2000左右。
那機器人扎洞有什麼好處?相信很多人都會問,現在很多都流行手工,強調客製化,機器人聽起來是高科技產物,時勢所趨,可是一想到是機器做出來多少會讓人聯想到會不會太死板,不好看。
這點倒是不用擔心,現在的科技進步反而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第一,機器人可以認出你要保存的頭髮,跟它保持安全距離。
只要你設定好要保存的頭髮的粗細,電腦感應到這些頭髮自動會避開,不像以前人工操作時遇到這些處於萎縮過渡期的毛囊,不長不短,不胖不瘦,常會遲疑這到底要留還是不留,一來耽誤時間,二來可能多少也腰斬了一些原來還有重生機會的頭髮(當然最好還是配合藥物治療)。
先參考電腦提供的病人平均毛囊粗細來決定哪些毛囊該保留,不僅增加植髮效率,還能增加效果。
第二,電腦可以迅速計算出即時的密度,做最適當的分配。
人工作業時,只能大約估算多大的範圍內要安排種多少的毛囊進去,至於每一小塊面積要扎多少洞,真的需要醫師的臨床經驗抓扎洞的間隔。
可是一旦交給電腦控制一切都清清楚楚,你希望平均分配就平均分配,希望哪裏多一些,電腦就自動會從其他地方扣一些過來補,想多就多,想少就少,可以做最佳的安排,不會像人工作業,有時補了東牆,卻忘了補西牆,最後還得費心思微調。、
第三,可能你不相信,電腦靠亂數運算可以更自然。
扎洞是機械式的規律反覆動作,人類在這種狀況下反而容易會做出規則性排列,看起來死板,電腦程式裡的亂數運算排列功能反倒是可以讓毛囊不規則排列,結果更趨近自然。
當然機器人跟電腦也不是萬能,目前還是有些小缺點有待改進:
第一,費用。
高科技產品當然對使用者(醫師)跟被使用對象(病患)都會產生相對的經濟負擔,畢竟開發跟維持應運新都需要消耗大筆資金。
第二,設定手續比較繁複。
一般植髮醫師手工作業都是抄起傢伙就做了起來,但是機器人還得靠人一樣一樣輸入參數才會動作,自然會多花一點事前準備的時間。
第三,病人的頭髮得剃短,只能留1mm長。
頭髮一旦留長,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訊號乾擾電腦判讀,要用機器人肯定得把頭髮剃短。有些人剃後面的頭髮還好,要剃前面跟頭頂的頭髮這麼引人注目的部位那可真會把他嚇跑。
雖然ARTAS機器人還不臻完美,跟很多新創公司一樣,Restoration Robotics 繼續一步一腳印地往植髮全自動化邁進,希望能夠如他們的原先計劃再過個3~4年就能全面進化成「完整版」的植髮機器人,讓醫師能更專注替病人設想「人」的問題,而不是浪費腦力及體力在這些無意義的機械式步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