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ARTAS, 植髮機器人

跟醫師一起共創植髪新紀元的機器人ARTAS part III : 機器人自己的困境

chess-2928700_1280.jpg

該把機器人賣給對植髪完全陌生的新手醫師,還是有經驗的醫師?

Restoration Robotics公司也曾經為了這樣的問題發生內部的爭執。

新手醫師的問題:手術管理 Hair transplant vs Heart transplant

賣給有心踏入植髪市場的新手,當然比較容易行銷。問題是機器人還不能從頭到尾完成手術,仍需要人工手動把毛囊取出,醫師扎好洞之後再手工植入。

很明顯的還有將近過半的工作還是需要人工。如果結果不理想,那究竟是機器人的問題還是人工的問題?

機器人的整個作業過程都在嚴密的監控之下,SOP都很清楚,每個步驟也都有記錄,理論上應該失誤的機會最小,也容易發現。機器人公司賣給新手醫師最怕就是操作執行不當,或是不了解機器人的設計概念,最糟的是把植髪當成像雷射醫美的治療,像是買了傻瓜相機,你(醫生)傻瓜我(機器人)聰明,以為這樣就可以擺平一切。

植髪醫師除了機器人之外還需要植髪技術員的幫忙將毛囊拔出,整理毛囊,最後再植入。整個過程醫師即便不是直接參與執行步驟,也要負責管理監督,否則不理想的結果出爐,該怪誰都不知道。

一般的外科手術都是醫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其他人都是幫忙。在植髪手術裡,除了醫師之外,其他人還是輔助的角色,但工作的分量相對地要吃重多了。

拿傳統取頭皮的植髪手術來說好了,醫師設計髮線,規劃植髪以及取頭皮的部位,割下頭皮,縫合,技術員將取下的頭皮分成薄片,再分成一株一株的毛囊單位髮株,醫師扎好洞,醫師及技術人員一起幫忙植入毛囊(如果是韓式,就是技術人員將毛囊填入植髪筆,醫師自行植入)。看來好像還是醫師的工作多,可是毛囊動輒都是成千上百,體積又很小,一個個準備好都是費時耗力,既耗眼力,又耗體力,因此幫忙的人一點也不輕鬆。

醫師不但要自己會做,還要教會並帶領其他人一起做,不能出差錯,這樣的手術大概只有心臟外科的手術可堪比擬。

一般人會覺得兩個差這麼多,怎麼能比?沒錯,心臟外科負責的是關係生命存亡的中心,植髪不過只是皮毛。心臟外科醫師除了開刀之外,還要跟麻醉科醫師,護理人員,甚至體外循環管理師一起合作。跟植髪醫師合作的雖然只是植髪技術員,醫師不僅是要指揮,還得負責他們的工作品質,每一株毛囊雖然比不上一顆心臟的重要,但是植髪要成功,就要用珍惜的心態將一株株毛囊從頭皮上分離出來,再小心地種回去,如果醫師不能好好教育這些技術員,幫品質把關,沒有一株株小心翼翼移植毛囊的累積,是看不到成功的植髪結果。

植髪看起來只像是一些小動作的不斷重複,但如果沒有把每一道步驟做到標準作業流程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的要求,是不會有完美的結果。

也因此,植髪比不上心臟移植手術的高難度,高風險,可是也得小心呵護每一株毛囊的小心臟,讓它得以在新的土地上重新發芽生長,才會有美麗的收獲。

如果新手醫師沒有這種心裡準備,只想用機器人,或是只想依賴僱用臨時的技術員來做植髪手術,沒有深入了解手術的過程及性質,沒有真正投入的決心,也不了解手術品質管控的重要,永遠也不能將這門技術發揚光大,只能勉強應付應付。

另外,結果不盡人意,究竟是手術有問題,還是因為醫師跟病人根本不了解手術結果,因而對手術失望不滿。但事實上手術是成功,只是太少的頭髮種在太大的範圍因此還需要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手術,才會讓病人覺得看起來不再是個禿頭。如果醫師不了解,更別提病人會怎麼想。
好結果當然皆大歡喜,病患,廠商,醫師及其團隊都受惠。可是如果沒有達到病人預期的效果,該由誰來承擔?

已經有經驗的植髪醫師:DO OR DONOT

跟一般手術比較起來,植髪手術不是醫師自己一個人改變方法即可,而是牽一髮動全身,團隊裡每一個成員的工作都會變動,可想而知,醫師們除非是不得已,不會想隨便更改手術流程。

就像在上回的文章裡討論的,光是從FUT皮瓣術跳到FUE就已經夠醫師掙扎,還要再試著學習操縱機器人,訓練員工,調整流程,這對一般的開業醫師而言相信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改變雖然意味著進步,相對著也是冒著出錯的危險。

也因為植髪步驟雖然說來簡單,卻必須重複好幾千次,一旦某一個流程變更,延長時間,只要增加一秒就好,重複一千次就可能整個延長1000秒,就將近15分鐘,那就更別提每個步驟會多消耗10秒鐘。

不過從這觀點來看也可以了解為什麼傳統的醫師偏愛FUT皮瓣術,至少在分頭髮階段可以靠增加人力來節省整體時間的消耗,同時利用多名人力進行分毛囊的工作來加速整個流程的進行,一旦是 FUE,整個作業瓶頸就完全卡在醫師取毛囊的階段。

而且如果是機器人,病人在取毛囊時還必須是趴在特製的椅子上,還不能讓病人坐起來,像是Dr. John Cole 發明的FUE取毛囊的方式就會讓病人坐著取毛囊,如果這時已經先扎好洞還能一邊把取下的毛囊植入頭皮,讓時間更為精簡。

再從另一個角度想,原本FUT皮瓣術三千株可以一天內完成,員工能準時下班,自己也不用太累。換成機器人,雖然是機器人代勞,但光取頭髮就最少得三到五小時(這已經是快的囉),再加上植入毛囊的時間,費用雖然倍增,如果要耗費兩倍或甚至更長的時間,也會降低使用機器人的意願。

也因此,植髪醫師即便有了機器人,如果不常用,不熟悉流程,不能駕輕就熟,也很難把植髮機器人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只是診所裡多了一個「粗大ごみ」(日文是大型垃圾,通常是太太抱怨先生回家不幫忙,只會睡覺看電視)。
根據個人的看法,植髮機器人最好的銷售對象有意願全心投入植髮的醫師,不管是全職也好,部分做也好,最重要是整個團隊要熟悉整個植髮的作業流程,把手術的質跟量提升。重點是要能投入,想把事情做好,堅持到底,才能創造雙贏。

 

Author:

dermatologic surgeon 長庚醫院皮膚外科醫師 hair transplant surgeon 現長庚植髮醫學中心主任 專長:植髮,狐臭手術,雷射,皮膚腫瘤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