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最右邊是Mohan, 中間是Joe.
這次在參加舊金山國際植髮學會前,特別飛到Boston拜訪了植髮機器人發明人Mohan Boddurul,
今年四月Mohan辭掉在Restoration Robotics的工作,重新回到學校修MBA,Mohan這回選的學校是遠離老巢舊金山灣區的美國東北部名校MIT Sloan管理學院。
Mohan的教授Jose Santos也是工程師出身,但很快就轉換跑道到管理工作,Joe(雖然原名是Jose,不過他喜歡人家叫他Joe)的專長是管理工作,尤其是關於國際企業的全球整合及創新的管理工作,還曾參與幾件大型國際企業的管理改革,其中還包括了幫忙Carlos Ghosn 將瀕臨破產的日產汽車起死回生。
這回托Mohan的福,讓我這個門外漢有機會跟這位國際管理大師吃飯閒聊(其實很多時間都是強忍著時差,硬撐住眼皮不要睡著。)
席間聊到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的事情,Mohan提到IBM的超級電腦WATSON對肺癌及攝護腺癌的診斷率90%比醫師的60%還高,那人類還要醫生做什麼?
另外加州Mountain View 有一家新創公司推出抽血機器人Veebot借助超音波及電腦可以更精準地抽到血減少不必要的嘗試錯誤。當然Mohan自己發明製造出來的植髮機器人ARTAS也預計在五年後可以完成所有的植髮步驟,
看來有越來越多的工作即將被機器人取代,尤其是重複性質高的醫療工作在這幾年pattern recognition 的技術突飛猛進之下似乎這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Joe倒是很樂觀地說,等到那時候就要整個改變醫師的訓練,醫師的工作就不單純只是治療疾病這擋勞心勞力的工作,而是可以善用電腦這些輔助工具來讓醫師做更理想的決定,也讓醫師們真正去瞭解病患究竟除了疾病之外,心理層次的問題,這樣反而能夠讓整個診斷或治療的過程更能貼近病患需求,更符合人性。
總而言之,機器人或電腦都是輔助醫師的工具,畢竟決定最後治療還是醫師,而且治療的對象還是病人。Joe這番話真是提醒了我們,在追求高科技的同時,所有的醫療行為或甚至是商業行為模式其實都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些高科技產品只是幫助我們能夠更方便清楚的溝通,減少人類因為精神或體力的極限造成的失誤,來改善我們的生活。
機器人或電腦都是在幫助我們活得更像人的工具,而不是要把我們也同化成機器人。
相片攝於201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