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上篇提到了Dr. Bernstien 就順便聊聊這位醫師,不只在植髮醫學界,在紐約當地也算是個名醫。連續十三年被New York Magazine 選為”Best Doctors”.
在植髮界的發展里程上,兩個重要觀念突破Follicular unit transplantation (FUT)及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 (FUE)都會出現Dr. Bernstien的名字。甚至有人還把Dr. Bernstien當成是植髮機器人ARTAS全世界第一位使用者(應該是Denver的Dr. James Harris )可見他也算是植髪學界的大咖。
Dr. Bernstien是出身皮膚科的植髮醫師。大學是在New Orleans, Louisiana的Tulane University 拿心理系學士學位。醫學院學位則是在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of New Jersey完成,而他的皮膚科住院醫師訓練則是在New York 的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雖然不是出身常春藤名校,不過開業之後他一直是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皮膚科的臨床教授。
Dr. Bernstien在1982開業時也不是馬上就專做植髮,而是以一般皮膚外科手術為執業重點,像是雷射,抽脂。他在住院醫師期間做過一些punch graft(鑽洞髮株,含的毛囊多,但看起來不自然),看到植髮的結果都不盡理想,因此在皮膚外科診所執業這12年間,Dr. Bernstien是不碰植髮手術的。
一直到1994年因緣際會看到Dr. Ron Shapiro (另一位植髮大師,出身急診科醫師)的植髮病人皮膚問題,看到病人的植髮結果使得Dr. Bernstein大為改觀,也促使Dr. Bernstein與Dr. Ron Shapiro 有機會長談,Dr. Ron Shapiro除了告訴他植髮界的進步之外,也建議他參加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辦的ISHRS(國際植髮年會)。在那一年的植髮大會上,他又見識到了另一位植髮大師Dr. William Rassman的許多傑作,讓他深感驚訝。
之後Dr. Bernstein參觀了Dr. Rassman 在洛杉磯的植髮診所,Dr. Rassman有個習慣,會先用毛囊密度測量儀(簡單說,是一種放大鏡)先檢查毛囊密度再開始植髮。Dr. Bernstein發現在放大鏡下,頭髮不只是單獨一根存在頭皮上,而是會三兩根成群結隊形成一個個小單位。
當時Dr. Rassman 半開玩笑地跟他說應該放棄皮膚科執業,專心植髮,並邀請他再次訪問他的診所。在第二次前往洛杉磯的飛機上,Dr. Bernstein便想到要用觀察到的毛囊小單位來植髮,並在紙上開始寫下整個手術計劃的輪廓,標題就是”follicular transplantation”毛囊移植術。
第二次參訪Dr. Rassman 的診所之後更讓Dr. Bernstein下定決心往植髮界發展。回紐約之後,他很快將原有的皮膚科診所頂讓給原來的同事,加入Dr. Rassman的團隊,New Hair Institute (NHI)。
接下來十年,Dr. Bernstein發表了近五十篇關於植髮的文章。毛囊單位植髮,如何定量病人的毛囊單位,如何取得好的毛囊,髮線設計,如何修正不理想的植髮結果,一直到近來引領風潮的毛囊單位摘取術(FUE)。Dr. Bernstein的努力投入,也讓他在加入植髮醫學界短短六年後,也就是2001年就獲得ISHRS國際植髮學會頒發最高榮譽白金毛囊獎(Plantinum Follicle Awards),
為了能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Dr. Bernstein甚至還在2004年去念哥倫比亞大學的企管課程,拿到MBA學位。也利用學來的知識來管理整個植髮流程,讓手術能更順利進行,也使得手下的人員能一起成長。後來Dr. Bernstein終於在2005獨立開業(52歲)在紐約市中心曼哈頓地51街上擁有自己的植髮診所。
另外一提的是,Dr. Bernstein 取了個來自東京的日本賢內助,一開始鈴木靜(Suzuki Sizuka)小姐是在紐約開設舞蹈教室,後來嫁給了Dr. Bernstein 之後也開設了屬於自己的美容沙龍,(這大概是愛漂亮的女生嫁給皮膚科老公的另一種Bonus,可以擁有自己的美容SPA沙龍。)而這家美容沙龍的名字就叫做Shizuka New York Day Spa,日文漢字就是“靜”。一開始不查,還以為是 Dr. Bernstein娶了個中國太太,後來經植髮機器人公司Restoration Robotics的Dr. Bodduluri 糾正才知道是日本人。這也難怪Dr. Bernstein買了植髮機器人都有相關日文版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