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UT(皮瓣術) |
FUE(毛囊單位摘取術) |
ARTAS(植髮機器人毛囊摘取術) |
取毛囊的速度 |
約一小時300~1000株 視分毛囊的技術員的速度及人數而定,
|
約一小時100~1000 視醫師取毛囊速度而定 |
約一小時 500~700株毛囊 |
除了機器人之外,其他方法速度的關鍵都在于兩個字“經驗”
並不是快就是好。還要有好的品質。
對於初學者而言,要先要求品質才能慢慢加快速度。
FUT(傳統皮瓣術)
這種方式的速度(單位時間生產毛囊的株數)決定於 (每個技術人員每個小時分毛囊的速度)X(單位時間內工作人員的數目)
切下來的頭皮交由技術人員,在放大鏡下或肉眼分割成一株一株的毛囊單位。一般而言,都會先將一長條頭皮,先分成一條只有一排毛囊的薄片,再切割成一株株的毛囊單位,這樣的工作,一般初學者大概一小時能分出一百株毛囊就已經不得了,而熟練的技術員一小時三五百也不是問題。
不過速度的快慢,還牽涉到工作的分配,如果是一個人同時自己一個人要分薄片,又要切割成毛囊單位,大概一個小時能有一兩百就已經不得了,可是如果是統一由一個人分成薄片,再交由其他人來切割毛囊,那樣一般素質的技術員要能一小時分出一百就已經很不容易。
接下來就要看每家醫院擁有的人手來決定每個小時生產的速度,一個診所如果有十位專門的技術人員分毛囊,當然即便平均一個小時每個人只有100株的生產速度,一小時也能達到1000的產量,而兩三千株毛囊也不過兩三個小時的光景就能分完。
FUE(毛囊摘取術)
傳統的FUE都是仰賴醫師的純手工,生產線只有一條,只有醫師的速度快起來才有辦法使整個流程順暢。
後來一些有經驗的醫師覺得每個毛囊靠醫師手指轉鑽子取下來,不僅速度慢,又造成醫師體力負擔,不但手指容易酸痛,長時間彎著脖子也讓人吃不消。因此很多醫師發明趕量的電動鑽,有些是尖頭,有些是鈍頭,有些是單一轉速,有些可調轉速,更有高階的電動鑽,在淺層單一方向快轉,進入深層後自動速度變慢,變成左右來回轉以保護毛囊深層的構造。
為了讓速度變快,更有醫師將病人姿勢變成坐姿,讓醫師鑽洞之後,幫忙的護士能馬上取出毛囊。甚至先將要種入毛囊的部位先將洞扎好,可以將取出的毛囊迅速植入。醫師輕鬆,病人也能早點休息。
不過根據今年2012年國際植髮學會(ISHRS)在巴哈馬會場上的統計,現場約600~700位的植髮醫師,平均FUE取毛囊的速度如下
每小時取少於200株 26%
每小時取200~400株 37%
每小時取400~600株 18%
每小時取600~1000株 13%
每小時取超過1000株 7%
看來大多數的醫師要能超越每小時取500株以上的障礙並不是那磨容易。
ARTAS(植髮機器人)
之前也專文討論過植髮機器人的速度,其實機器人打洞的速度是很快的,仔細測量,鏡頭瞄准好毛囊到鑽洞完畢只要2~3秒的時間。
你可能會算那一分鐘可以鑽20~30個洞,那一小時不就有1200到1800個毛囊。
是的,理論如此沒錯,可是整個取毛囊的過程還包括
把捐贈處(donor)的毛髮剃短
局部麻醉
裝設頭皮緊繃器(tensioner),這是植髮機器人特有的裝置,一方面能讓機器人辨認方位,另一方面能讓頭皮拉緊,使得整個鑽洞過程更流暢而且拉緊後再打洞,打動完頭皮放鬆,相對也可以讓傷口縮小。
移動頭皮緊繃器(tensioner)。雖然頭皮緊繃器的範圍每次可以包涵5X5cm的頭皮,但考慮到緊繃器的厚度,以及機器人鑽頭打洞的角度,實際上每次能鑽洞的範圍只有2.5X3cm。因此需要花點時間移動並重新裝置。
雖然有些麻煩,連一代植髮大師Dr. John Cole都忍不住要稱讚Mohan 能想出這個
天才的方法,讓頭皮緊繃可以讓整個FUE更輕鬆地進行。今年他在巴哈馬植髮年會上
公開地說”The best thing of the ARATS is the tensioner!”
病人也需要休息。進食或是上洗手間,否則就太不人性啦。
把上面的時間加一加,再加上植髮機器人有點體積,要同時讓技術員取毛囊或種頭髮都不太可能。因此機器人目前的速度約是一小時500~700株毛囊。
不過Restoration Robotics 已經進一步在研發讓機器人能取完毛囊後也能種頭髮,相信加速整個植髮流程將是指日可待。
PS有些比較治療的表格,都純粹是在強調自己的長處,其實事情都各有好壞,只要是醫師熟練,病人感覺良好,個人覺得並無優缺點之分。只是醫師在自我感覺良好之餘,也要不時自省,求取新知,讓自己進步,也讓病人能有最好的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