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明,這是2003年九月的報導。
http://www.epochtimes.com/b5/3/9/16/n376461.htm
【大紀元9月16日訊】〔自由時報編譯陳泓達╱本報專用紐約時報十五日報導〕對深為頂上無毛而苦惱的禿頭患者而言,人工植髮技術的出現不啻為一大福音,而且他們現在又多了一項選擇:休士頓神經外科醫師吉丹伯格發明了一種植髮機器人,聲稱可在更短的時間內執行更精確的植髮手術。
就目前的技術水準觀之,全頭植髮是一項耗時又費力的手術。首先,醫師會從患者後腦勺切下一小塊頭皮,一組四到六人的植髮人員繼而在顯微鏡引導下將這塊頭皮切割成一千到兩千個「毛囊單位」,各單位均由一到四個毛囊組成。然後,醫師在缺髮頭皮上進行微部切割,再逐個插入毛囊單位,整個過程可能長達八小時。
吉丹伯格在兩年前退休後便積極投入植髮機器人研發工作。他將在下週舉行的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圖書館立體定位手術展覽會開幕式上發表演說,公開推介這種植髮機器人。吉丹伯格的植髮機器人是以立體定位技術為核心,其原理與帕金森氏症等一般腦部手術差異不大。這種機械手臂裝有兩台攝影機,能以不同視角拍攝患者頭部的立體影像,以供醫師和患者審視討論,共同決定植髮部位。
在手術過程中,機械手臂將自毛髮切片或直接從頭皮中抽取毛囊單位,再以一個約含五十根空心針的針筒將針逐一刺入,以抽取毛囊核心。在針筒裝滿後,植髮人員會暫時將其置於一種營養溶液中,並換上新的針筒,直到針筒足夠進行植髮手術為止。
然後,機器人將以抽取毛髮的相同刺針進行植髮,因而省略了目前手術所需的切片程序。在毛囊植入過程中,機器手臂上的攝影機將按照電腦設定的植髮圖,監控植髮部位和新髮線分界的頭部定位。
除大幅縮短植髮時間外,吉丹伯格表示,人工植髮目前的價位仍在兩千美元以上,機器植髮初期收費將與此相去不遠。等到更多醫師引進這種植髮機器人,市場競爭將有助於價格向下調整。
先看完這一篇報導我們再聊下去~
之前在我的fb自己是這樣寫的:
網路上最早關於植髮機器人的資料應該是這一篇,2003年9月16日的新聞,那時發表的並不是ARTAS,而是由休士頓神經外科醫師吉丹伯格所設計的,一樣也是使用定位的技術來植髮,而且不光只是取毛囊,還能直接將毛囊種回禿頭部位。不知何故後來就沒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