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植髮機器人不用上廁所,不需要對準馬桶。只是借這張圖片讓大家知道植髮機器人真的很準。要是馬桶上有蒼蠅,植髮機器人手上不是鑽子,而是雷射槍,蒼蠅老兄必死無疑。
當醫師要執行FUE(毛囊摘取術)時,最辛苦的事情就是瞄準。要把60~90μm細的頭髮擺在1mm大小的鑽孔的正中央,這就像是在打靶一樣。想像帶著放大五倍的放大鏡用手拿著原子筆去點一個原子筆尖十分之一大小的黑點,每次要把黑點點在筆尖的正中心,而且要連續點兩千次,好了,下次如果去看植髮醫師告訴他你希望用FUE取兩千株毛囊,而且希望一天做完,大概你也不會訝異醫師臉上掠過一絲痛苦的表情。
有些美國醫師很自豪比機器人還快,的確也拜見過這些神乎其技的醫師能以一抵千,輕鬆地在一兩個小時內完成取毛囊,既然稱之為神人畢竟是少數,要是大家都能輕鬆做到,那就一點也不神了。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變成綠巨人浩克可以把雷神索爾的弟弟洛基(or翻成弱雞更貼切)像甩麵皮般地打的兩眼發直,拜文明科技的進步, 至少多了機器人配備醫師們可以變成鋼鐵人一天拿個了兩,三千株毛囊也不會累。在美國北卡(North Carolina)
執業的Jerry Cooley 醫師發明了可以將取下的毛囊保存好幾天的溶液(一般毛囊到體外只要超過24小時就會大幅減少存活率),他甚至計劃配合植髮機器人,一次將需要移植的毛囊一次取足(西方人約是16500株毛囊,東方人則是打八折,約13000株毛囊)再將毛囊分成幾天種完,這樣子即使電光球也能在幾個月後變身成茂密的獅子頭。
言歸正傳,人的雙眼在毛囊的上方即使是對準,還需要相當的手眼協調才能命中目標,而機器人用了四個立體攝影機(真是標準的四眼田雞)拍到畫面,將資料回傳電腦分析,在電腦銀幕上可以看到頭髮在表皮上被標記出遠近兩個紅點,藉以測量出角度及方位,之後再用2m/sec驚人速度用氣動式的力量把尖針穿刺在皮膚上,截取毛囊,BINGO!
也因為驚人的瞄準能力,機器人幾乎彈無虛發,每株毛囊的頭髮幾乎都在紅心的位置。另外,機器人也前所未有的使用了tensioner(表面擴張器)的概念,在執行FUE時先將頭皮表面緊繃,再執行穿刺,可以讓擷取毛囊的過程更順利。
另外有醫師質疑機器人鑽孔器較大:1.2mm會形成較大的疤痕,但是也因為使用表面擴張器的關係先將表面往外撐開後再鑽洞,因此跟1mm的手動鑽孔器的疤痕幾乎不分軒輊。
而且機器人是用兩階段鑽孔器,拿到的毛囊周圍的軟組織略為多一些(所謂的chubby graft ,就是ㄏㄤˋ ㄌㄧㄥ 啦),保存完整的結果,美國Denver執業的Dr James Harris 認為一樣的株數長出來的效果要比一般的FUT或其他手動的FUE要多一些。這也算是機器人另類的好處。
不過就個人經驗而言,醫師本身在執行FUE手術時可以自行選取比較多頭髮的毛囊,不像FUT由技術人員切割毛囊反而因為人為因素容易得到一根頭髮毛囊偏多的結果。
兩三根頭髮的毛囊因為支撐性較佳也是促使醫師偏好取得多頭髮的毛囊,這也算是患者的福音之一。
坦白說,研究植髮機器人越深入,越覺得是在用邏輯性的思考在分析一位植髮醫師的精細手感,想到這,真忍不住要幫設計植髮機器人ARTAS的Dr Bodduluri用力按讚。
能把醫師一氣呵成的動作解構成上千的程序,利用現代高科技的視覺影像系統提升準確度之後交由機械手臂完成,相信除了是Dr Bodduluri之前設計出放射治療Cyberknife(電腦刀)累積出豐富的經驗之外,也是這位機械天才又一驚人創世之舉,讓我們拭目以待ARTAS會對整個植髮業造成多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