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 # family #雄性禿 #家族
門診裡很多病人會很哀怨地說為什麼家中只有他是禿頭?
簡單說家族史不太準,只是憑病人印象,不是真正可靠的家族史
雄性禿英文原名叫androgenetic alopecia ,翻成拗口的中文叫雄性基因禿。不過從這個複雜的名字當中可以明顯看出這個三千煩惱絲的問題跟雄性荷爾蒙,基因有關係,還有一個沒寫出來的重要因子,叫做年齡。通常隨著年齡增長,雄性禿的表現會越來越明顯,這也是為什麼說十個富人九個禿,因為要賺到錢,除非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否則總是要用時間及歲月去跟別人競爭取得商機,等到財富到手了,也有些年紀了,自然禿頭的機會就高啦。
言歸正傳,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老爸五六十歲才開始禿頭,怎麼我三十不到就開始禿頭。就算長得再像,兒子也不是老爸的複製人,每個人的基因都是獨一無二的(雙胞胎除外)因此不能把兒子拿來跟老爹比。
另外家裡都沒人禿頭這句話也是大有問題,不會像早期農業社會,爺爺奶奶伯伯叔叔全都住在一個四合院裡,每天見面自然誰長什麼模樣都一清二楚。現在都是小家庭,即使婚喪喜慶重要家族聚會也多是一面之緣,除非是很嚴重又八卦的疾病,怎麼可能對偶一謀面的親戚有無禿頭瞭若指掌。
而且只要頭髮稀疏一點都表示基因裡有禿頭基因作祟,不是只有全禿或條碼頭才是禿頭。反過來說輕微的禿頭要掩飾並不難,除非頭髮打濕,或是強光直接打在頭頂上,要不然輕度的頭髮稀疏,大家都會絞盡腦汁別暴露出弱點。
而且雄性禿的遺傳不是像我們國中生物教的孟德爾定律那麼簡單,大A小a大B小b就能解釋整個禿頭的遺傳模式。如果只是一對基因控制的疾病,根據科學家的理論發生率很少會超過1/1000。
事實上雄性禿是由多對基因控制,甚至在男性的發生率可以高達三成到六成,因此雄性禿的遺傳模式要比我們想像要來得複雜多了。
基因的遺傳方式就有些像打牌時隨機發牌一樣,父親跟母親要貢獻哪一種基因給你都是或然率的問題,別人拿一手好牌自然不會禿,不幸拿到一手爛牌可能就得早點面對掉髮的現實。
說到這兒,很想把阿甘正傳裡的一句話跟抱怨自己歹命的雄性禿患者分享,“”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有些哀怨,但如果願意正視問題,好好處理,雄性禿也並非完全無解。